Featured post

芭蕾課OOTD:大人伶娜的教室時尚

「上芭蕾課穿什麼好呢?」 「貼身舞衣好讓人尷尬啊😰😰😰!」 「和同學不一樣可以嗎?」 第一次上芭蕾課,或者是第一次猶豫是否要穿上芭蕾舞衣的時候,伶娜們內心的小劇場應該都有好多對話。 大人的芭蕾課雖然沒有制式的服裝規定,不過不同的穿著有不同的感想,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個人學芭蕾的衣著歷程😂😂😂,從最初的科班生標準服裝,然後是T恤加短褲,到現在變成挖背不夠多、印花不夠特別的舞衣還不穿😆😆😆。 最後還是會稍微講解我個人推薦的穿搭,不過這篇最重要的結論是:穿上舞衣是一條不歸路啊! ×     Photo credit by: @balletstyle_levdance 我的第一件舞衣來自 寶琦華 ,那大概是我高中的事情了。 那時候網路購物還不是很方便,TUTU當時還在使用奇摩賣場(好像很暴露年紀XD)。 所以只能選擇附近的實體店面購買舞蹈相關用品。 為了我的第一堂芭蕾課,我在寶琦華買了一件長袖舞衣、包腳褲襪(而且顏色超白)和一雙BLOCH半皮半布的兩點式軟鞋。 當時甚至還不知道可以搭配片裙XD,就買了極簡的裝備而已。 過去練體操的經驗,服裝就是乾淨就好,當時幾乎只穿運動背心和短褲就在訓練。 所以我不認為芭蕾舞衣很必要,還覺得舞襪很多餘XD。 只是時隔兩三年,我早就過了只穿運動內衣還不尷尬的年紀,所以還是去添購了上課的裝備。 那件黑色長袖舞衣之前有穿著拍過照,目前閒置中,已經洗得很陳舊了,但款式滿經典的。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HUN CHUN(@buni_bourree)分享的貼文 目前有類似款式的,來自韓國品牌Ballessimo,挖背的程度更大更美喔!(點選圖片可以連結到商品頁面) 大概練舞的第三年,一起上課的同學變多了,幾乎沒有人像科班生一樣穿舞衣上課,多半都是細肩上衣或踢恤搭配短褲舞襪。 所以當時僅有的那件舞衣有時候穿去上課,還真的覺得很尷尬XD,因為不想看起來不一樣,後來我也跟著同學們穿差不多的,當時真的是翻出所有的細肩、坦克背心當作上課服裝😂😂😂。 下半身就是舞襪以及安全褲。 前面提到我買的舞襪有點偏白,我也是覺得尷尬後來就找了九分的黑色褲襪頂替😂😂😂。 (覺得當時的自己很容易因為尷尬而改變穿搭XD 那樣的穿搭自己覺得蠻酷的,黑色很修飾肉腿,看起來很像自由奔放的舞者(為什麼

舞者之痛:解剖腳前掌與腳踝

接續著上篇介紹物理治療的文章,物理治療師陳麗雅又要幫我們上解剖學了!

提到這篇就想到我曾經在工作場合做過類似的報告,是一篇利用醫學影像研究芭蕾舞者踝關節的論文。
那篇論文的結論提到,舞者因為過度使用腳踝,很容易引發骨性關節炎,另外還有骨質變異及踝關節夾擊綜合症的問題。

聽起來好像不太妙啊XD,不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運動保健的衛教。

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剖析腳掌及踝關節的選文吧!

×

本月,我們將重點探討腳前掌與腳踝關節的解剖學。作為舞者,我們總是以雙腿站着,有時則是用手、膝蓋、前臂,甚至頭支撐身體!可是,由於我們常常站着腳,了解腳前掌和腳踝關節背後的活動機制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。柏康物理治療 (Perfect Pointe Physiotherapy)的註冊物理治療師陳麗雅(Jenny Chan)在這裡與我們分享一些有關腳前掌和腳踝關節解剖學的基礎知識。

腳前掌與腳踝是舞者的一切

前腳掌和腳踝關節就像舞蹈柔合運動一樣,協助我們在舞蹈室或台上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。舞者的關節所承受的壓力之大,讓我們不禁慨嘆腳前掌與腳踝是多麼微妙!

J.C.: 腳前掌與腳踝是非常複雜的關節,它們在不平坦的表面上,具有高度的適應力,讓我們可以保持平衡、從高空著陸時吸收震動、以及在跳起時幫助我們產生動力,並且在做半足尖站立姿態或足尖站立時,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及穩定。

我從骨子裡感受得到!

舞者能夠從骨子裡感受到的,通常只有一件事,就是經歷數小時的漫長舞蹈課堂、排練或表演後,身體感到酸軟、疲勞及疼痛。可是,這並沒有什麼讓人驚訝的,畢竟我們的腳前掌與腳踝中有26塊骨頭。

腳踝

J.C.: 腳踝由四根骨頭組成,分別是脛骨、腓骨、距骨和跟骨。 




踝關節可以作出四個動作,分別是『足底屈』(俗稱『尖腳』)、『足背屈 』(俗稱『勾腳』);

足踝內翻和足踝外翻





















當舞者指揮雙腳做出芭蕾尖足的動作時,其解剖學術語稱之為足底屈及足踝外翻,是一個合併作動。

了解舞蹈動作的解剖學術語,可以幫助你了解舞蹈的動作由哪組肌肉控制。舉個例子,若你想擁有一雙漂亮的翅足,你需要訓練你的足外翻肌,即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。

腳前掌

J.C.: 腳前掌比腳踝更複雜,因為它一共有22根骨頭!它由足弓、蹠骨和趾骨組成。

足弓的結構令人嘆為觀止,因為它像一道橋樑一樣,將蹠骨和腳踝連在一起。足弓一共有5塊骨頭,足弓的內側由舟骨和內側楔骨組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而足弓的外側由外側楔骨與骰骨組成。
















足弓的高度受上述的骨頭之間的小關節的活動性所影響。了解前足的解剖結構後,你便可以學習如何活動及鬆解這些特定的小關節,從而讓你改善足弓的外觀和功能。

腳前掌可以做出兩個動作,分別是足弓旋外和足弓旋內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有沒有一位老師曾經告訴你有足弓下陷的問題?足弓下陷即表示足弓旋內,因此,作為物理治療師,我們需要訓練舞者的足弓旋外肌,即脛骨後肌,該肌肉附著在我們的舟骨上。如果出現小關節錯位(亦即是骨頭未對準),我們需要用手法舒整治療去幫助運動員將它們調整到正確的位置。如果發炎後形成疤痕組織,我們將需要使用衝擊波治療等方法來打散其粘膜、結締組織及鈣化組織。

解剖是關鍵!

舞蹈不僅是一門藝術,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!了解人體解剖結構,可以幫助舞者獲得更好的表現。充份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實際需要,比起一遍又一遍地鍛煉來得更加重要。了解關節和肌肉的原理後,你就可以利用正確的肌肉群。這樣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技術,更可以提高效率呢!

J.C.: 何必再花時間在一些毫無意義的舊派強化練習上?你知道嗎?使用阻力帶來增強腳趾和足弓的力量,並不足以訓練足弓的肌肉。它也不能為你帶來平衡或運動性方向的力量,因為它是拉動作而不是推動作。在舞蹈中,我們需要踩到地板,因此,拉動阻力帶又可以怎樣幫助我們做這個推的動作呢?不單沒有幫助,它更會使腳趾屈肌越來越繃緊,甚至有機會導致『足踝後側夾擠綜合症』!

了解解剖結構對受傷的舞者也很有用,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你了解當中涉及的結構。這有助於受傷的舞者們與醫療專業人員有效地溝通,從而讓醫護人員更有效率地診斷問題,讓你盡快踏上康復之路!

現在,你已經了解了踝關節和足弓的解剖學結構,就讓我們一起細閱Jenny Chan的下一篇《舞者之痛》文章,深入了解蹠骨和趾骨,從而好好地掌握如何成功、正確地做到以腳尖站立的姿勢!


翻譯:Ivy Tam

×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文章裡介紹到踝關節的四塊骨頭,小腿內側外側分別就是脛骨腓骨,距骨是讓我們可以做壓腳背動作的關鍵骨頭,跟骨就是腳後跟。
還記得我前面提過的論文嗎?利用醫學影像去分析舞者踝關節後發現,舞者之所以可以輕鬆壓出漂亮腳背,就是這個距骨可以活動的範圍比一般人還要大,也因此造就脆弱的踝關節。

和拉筋的概念很像,柔軟度愈好,骨骼之間就會呈現不夠穩定的狀態,這種時候就要加強肌肉的訓練避免運動傷害。
利用大跳來舉例說明,很多人可能會以為筋要夠開才可以跳180度,但其實只要練對肌肉,抓到大跳的訣竅,無法劈腿的伶娜們還是有機會可以跳得很美!

至於腳前掌的部分,文章提到可以做足功旋外和旋內,伶娜們在把杆練習的時候就可以觀察自己的腳掌,腳掌應該要很均勻地伏貼在地板上。
有時候穿硬鞋會出現足弓內旋的動作,或是站一位為了turnout而讓足弓塌陷,這都是不對的動作!
如果不在把杆階段就調整過來,進階到center動作時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常常站不穩,會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回頭扎實練起。


那麼以上就是這次的選文以及我個人的見解!
歡迎大家留言和我一起討論!
期待HKDM推出陳麗雅物理治療師的更多好文章!


留言